发布日期:2025-04-14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古建筑、古街区、古城是乡愁的寄托,是城市的文脉,也是传统文化、中国人文生活最集中、最生动的记载和体现。
每一个时代在华夏大地留下的印记,都在一砖一瓦间、飞檐斗拱中流淌;古老的城址、街道、园池布局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天下秩序观;如诗如画的古典园林、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栋,又反映了东方式的栖居理想......
读懂古建筑,能同时了解中国的人文历史、哲学思想、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象、设计思想、营造方式……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梳理古建筑的独特密码,体会古代建筑体系对中国现代建筑与设计探索的启示,对我们美好生活的启示;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味,在创作中加入真正有创新性的、中国的元素。
当代从事建筑设计、城市更新工作,亟需重新梳理所在地的建筑传统、历史风貌、营建技艺,亟需掌握专业的认知方法和设计思想,科学掌握传统建筑的核心价值,继而创新性的运用到设计和营建实践中。
北京大学古建筑营造设计文化研修班,依托北京大学在建筑考古、城市考古、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史、BB视讯官方入口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厚积淀和领先优势,汇聚权威专家、知名学者,从古建筑的价值认知、结构特征、审美意象、设计思想、营造方式等方面,探寻城市、宫殿、寺院、园林、民居背后的历史规律、社会秩序、文明密码,呈现一套清晰、完整的古建筑体系,深度解锁古建筑文化密码。大家将会获得阅读、理解、研究古建筑的科学方法,进而练就欣赏古建之美的独到眼光。
2025年4月,我们将开启一场追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科学寻访之旅。欢迎有志之士,与我们一同,站在几代学者开创的古建筑研究成果的背脊上,完成一次从兴趣到专业的蜕变。
✔真正完整的学习系统,关注古建筑及其赖以存在的生命肌理,直抵古建筑背后的社会秩序、哲学思想、世界观。
✔建筑学与考古学充分融合,溯源5000年的城市历史,以哲学、历史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等,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呈现清晰、完整的古建筑体系。
✔侧重知识,更侧重方法;阅读古建,进而学会研究古建,完成从兴趣到专业的蜕变。
✔注重国际视野,通过东西方建筑与美学体系的比较,以“无问东西”探寻“何以中国”。
注:以上为招生介绍,招生结束后我们会根据最终学员实际情况调整出最佳教学方案,请以开课时的课程方案为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专家、知名学者联袂授课。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全方位,呈现一套清晰、完整的中国古建筑体系,大家将会获得阅读、理解、研究古建筑的科学方法,欣赏古建之美的独到眼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中国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宋建筑史料编年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史》主编,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元培学院导师。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国家文物局文保工程专家库专家,《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副主编,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专委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博士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遗产学系主任,宗教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考古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爱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希望深入学习古建筑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设计思想与方法、营造体系的社会在职人士;
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重视田野教学是北大考古自1957年以来一直坚守的传统。在教学方式上,除了北大燕园的学者讲堂,我们还将走进古建筑现场。本期课程选定了山西、江苏,作为重要的教学基地和研究对象。带大家“课堂+田野” 完成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的科学寻访之旅,深度解锁古建筑的文化密码。
完成规定课程并通过考核,北京大学将颁发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码,加盖北京大学公章,该证书纳入北京大学非学历教学学籍管理系统,北京大学官网查询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