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5-12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5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消防救援总队总工程师李云浩通报近期消防安全重点工作。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北京消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近期消防安全重点工作做简要通报。
首先,向大家通报一起近期发生的典型火灾案例。2025年3月30日8时许,海淀区闵庄路87号广汽丰田4S店发生火灾,造成1人死亡。火灾原因为施工人员在使用电焊焊接钢架过程中,高温焊渣掉落后,引燃下方可燃物,导致起火蔓延。经调查,该施工现场未开具动火证,未在“企安安”上进行动火报备。目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现场施工人员等4名涉案人员已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为有效遏制此类火灾事故,今年以来,全市持续开展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全链条整治。截至目前,已累计报备动火点位54.9万余处,同比去年上升11.02%,动火作业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动火报备主动性有所提升,施工现场火灾起数同比去年下降20.8%。同时,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管,“特种作业操作证”已实现网上自动比对核验。近日,国家消防、住建、应急、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通告》,明确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安全管理5项要求:
一是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责任人对动火作业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承包、承租或委托经营、管理单位应明确各方安全责任,严格履行动火作业安全职责。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坚决杜绝违规动火作业。
二是严格内部审批公告。单位应建立完善动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动火作业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动火作业审批范围、程序和要求。动火作业前,应在建筑主入口、作业现场和其他重点显著位置进行公告。严禁使用或营业期间违规动火作业。
三是严格作业人员管理。单位应加强动火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隐患辨识能力、应急逃生和处置能力,不得使用无证或人证不符的人员进行电焊、气焊、气割作业。
四是严格作业现场管控。动火作业区域与其他区域必须进行有效防火分隔。动火作业期间,应清除动火区域内及周围易燃、可燃物。作业现场应配置灭火器材,落实现场监护人和安全措施,保持疏散通道畅通。作业结束后,应进行安全检查,清除安全隐患。发生火灾、爆炸的,应立即组织疏散、报警、扑救。
五是鼓励举报违规动火。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施工动火作业社会监督,凡发现在使用或营业期间违规施工动火作业、未进行内部审批公告、无证动火、施工现场未清理易燃可燃物等情形,可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行举报。
近年来,建筑保温材料火灾多发频发,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国务院安委会部署要求,4月初,市安委会、市防火委联合印发了《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方案》,并进行了专题部署,通过系统整治,有效解决建筑保温材料应用领域突出矛盾和问题。
此次,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主要针对房屋市政工程建筑墙体和冷库、室内冰雪场馆所使用的保温材料,按照“优先遏制增量、有序治理存量、严格执行标准”的要求。重点整治生产流通环节产品质量不达标、质量评价失准失真、施工环节违规违章、既有建筑外保温材料隐患、冷库和室内冰雪场馆安全隐患、溯源追责力度不够等6个方面突出问题。整治时间与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时间一致。其中,主要任务在2025年,一是集中摸排,全面摸清本市既有高层建筑、冷库、冰雪场馆使用建筑保温材料的基本情况;二是系统整治,进一步强化建筑保温材料生产流通、质量评价、建设施工、维修修缮、使用管理等各环节全链条监管,着力解决“既有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安全”以及“冷库和室内冰雪场馆安全监管”两大问题。三是完善标准,进一步明确建筑保温材料专项整治标准,梳理完善冷库、冰雪场馆等建设工程安全监管职责。
一、强化源头把控。建设单位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外保温材料的消防安全性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选用燃烧性能等级符合要求的外保温材料。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不得使用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材料。
二、严格合规设计。设计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建筑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防火构造措施等技术要求,并对设计质量负责。
三、加强材料管理。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要求采购外保温材料,查验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和检验报告,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外保温材料进行严格的进场验收和抽样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
四、严格规范施工。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确保外保温系统的施工质量。特别是要注意外保温材料的粘贴、固定、密封等环节,防止出现空鼓、裂缝等质量问题,避免火灾隐患。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设置明显的消防安全标志,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设施。
五、切实监督履职。监理单位要严格按照监理合同和相关标准规范,对建筑外保温工程施工质量和消防安全进行全过程监理。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特别是防火安全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六、严格验收把关。参与建筑外保温工程的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和消防专项验收的责任单位,要对工程质量和消防安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未达到设计要求和消防安全标准的,不得通过验收。
七、加强日常管理。各产权、使用、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建筑外保温系统的日常巡查和维护管理,定期检查外保温材料的完好情况,发现损坏、脱落等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八、切实增强意识。市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在建筑外墙周围堆放易燃物品。如发现建筑外保温材料存在安全隐患或其他违规行为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建筑外保温材料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消除建筑外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记者: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消防条例》已经实施,对于持续优化消防领域营商环境以及智慧消防城市建设方面,具体有哪些方式方法和预期效果?
《北京市消防条例》公布后,网上评论最多的,就是“优审批、密协同、并联办、减时限、尊历史”五位一体的惠民利企政策,这也是我们这部《北京市消防条例》突出的亮点特色。主要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比如:第八十四条明确规定“优化行政许可的实施”。第八十五条明确要求与住建部门审批结果互认、并联集约办理、减少审批时限,将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抽查、开业前检查等消防行政审批时限,由国家规定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另外在审批监管中,BB视讯官方入口明确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无法执行现行消防技术标准的,可执行原建造时的标准,实现“保安全”与“护文脉”的双重价值。同时,通过计划检查、分级分类、非现场监管、柔性执法等措施构建“无事不扰”消防监管新生态。
在推进智慧消防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方面,《条例》新增了第五十条,明确智慧消防建设的技术路径和整体架构,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政务服务、火灾防控、应急救援、监管执法、装备物资保障等消防工作应用系统。一是,搭建“防灭管”一体化系统。考虑我市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和消防信息化建设现状,全面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应用以人工智能、物联感知为支撑的新技术,编织一张可全域覆盖的感知、分析、通信网络,打造一个融合对接北京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通过智慧消防、数字消防驱动工作模式提质创新,大力发展消防非现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打造数字化战场指挥体系。二是,全方位数据对接。《条例》要求加强消防安全数据共享,与相关部门、单位共享监管服务信息,为我们高效精准指挥开展灭火救援行动和消防安全非现场监管、分级分类监管、便民服务、隐患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条例》的实施,将为智慧消防建设强化法治保障,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消防”新模式。
下一步,消防部门还将继续出台便民利企措施,进一步优化消防领域营商环境。欢迎媒体关注监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